
公元前475年,越国灭了吴国,将吴都夷为废墟,史名“吴墟”。曾列为春秋五霸的无锡遭到严重的摧残。公元300年前后,中国北方大乱。公元前316年,匈奴灭西晋。建武元年(317),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(今南京)建都,东晋开始。中原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,使无锡地区的经济获得明显的增长。之后是唐代的“安史之乱”和宋代的“靖康之变”,大量移民被江苏吸收,又给无锡以有力的促进。中国大运河的开挖使无锡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。到元代,无锡的社会状况已十分兴旺。元·王仁辅《无锡县志》记载:“無錫為浙右名邑之冠”“商賈之繁集冠蓋之”,且竟出现了大富豪。到明代,嘉靖年间(1522—1566),江南无锡地区曾流传有“安国、邹望、华麟祥,日日金银用斗量”的歌谣。不仅是歌谣,且有确实的文献记载,如《锡金识小录》卷七记载:无锡明代正德、嘉靖年间,无锡有三个大富豪:安国、邹望和华麟祥。本文讲述大富豪邹望的一些传奇。
1、 邹望,号东湖,泰伯乡(梅村、鸿山一带)人,大富豪,捐纳按察司知事。按察使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,邹望的“官职”是出钱捐了一个按察司知事的八品官。
在嘉靖万历年间著名文人王世贞的笔记《国朝丛记》中,邹望竟被列入全国17位大富豪的名单之中。《丛记》中讲述了这么个故事:
1560年前后,执掌朝廷大权的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夜宴宾客,席间突然兴致大发,评点天下富豪,他屈指细数,共列出17位"首等富豪",这相当于是一张"嘉靖富豪榜"。被列入第一等富豪的最低标准是家产50万两白银,据严世蕃的计算,他自己积累的家产超过百万两白银,被列入首位,其他的是瑟吉、欧蜀王、黔公、贵州土司安宣慰、太监黄忠、黄锦、成公、魏公、都督陆炳、京师的一位叫张二的锦衣卫官员,还有三个晋商、两个徽商,以及无锡的邹望、安国等十七人。邹望其财产将近100万两白银,挤身于全国17位"首等富豪"之列。
据企业家、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力作《浩荡两千年》第十四章“权贵经济的巅峰”中述说:16世纪中期的嘉靖年间,无锡人邹望是一位全国闻名的巨商,他拥有30万亩田地,记录钱财的会计簿竟有600本之多,粮仓里的米谷以百万计,家中的珠宝多到数不胜数,连床铺之下都是装钱的柜子。
清代钱泳(无锡人,作家,书法家,学者)《登楼杂记》中述说:“前明吾乡(苏州)富家甚多,席费千钱而不为丰,长夜流酒而不知醉。……有邹望,亦有田三十万亩,僮仆三千人。”邹望着实是个大富豪呀。
邹望宅第壮丽,其中建在徐塘的“众香堂”最出名,四季鲜花陈列,每种百余,布列檐下,形成花团锦簇的氛围;深秋时则用黄丝线络香橼千颗于梁间,天然馨香沁人心脾。“众香堂”是面积巨大的恢宏建筑,“四面重檐复槛,八窗四向,中可布四十八席”。邹望还是戏剧爱好者,他的私家戏班子光是名演员即达20余人,曾于月白风清之夜,在南京雨花台作歌舞表演,竟吸引了万余南京人前去观看。
2、邹望的财富权倾一方,连官家都对他退避三舎。
在《花村谈往》一书(作者为清代花村看行侍者)中,讲了一则邹望与一位退休尚书相争斗的故事,此退休尚书是无锡人顾可学,其情节十分生动。
顾可学无锡人,号惠岩,字舆成,谥荣僖,他是严嵩的亲信,全靠着给嘉靖送仙丹荣升为礼部尚书。一年,顾可学回乡“丁忧”(遭到父母的丧事)。来到了无锡城之后,乘坐官轿正行进在路上。突然,轿子后面一阵惊扰。顾尚书掀开轿帘一看,只见一顶极为华丽的轿子飞快地奔来,后面还跟着一溜这样的轿子,飞快地超越了顾尚书的轿子。顾尚书仔细一看,不禁大惊失色,轿子里的人全是和尚。连忙询问这是怎么回事,随从忙说:“无锡首富邹望的老母亲死了,听说请了一百多位僧人为她超度,来来往往皆用这种轿子接送。”
“啊!好有钱呀!”顾尚书发着感慨回到了家中。刚一进屋,就见管家慌慌张张地迎了上来,“大人呀,咱们西大街的老宅子被邹百万给扒了。”这怎么回事?原来,因为邹望的老母亲丧事的排场太大。导致整个无锡场街道拥堵。财大气粗的邹首富当时大手一挥,下令将街道对面的房子全部都拆掉了。正好那一片住宅也包括顾尚书家乡的老房子。
顾尚书勃然大怒,于是给知府施压,当天就把邹望抓进了大牢。没有想到这一下惹出了大麻烦……
令人奇怪的事情出现了。邹望被抓的那天下午,无锡城里的所有买卖人纷纷罢市,要求释放邹望。无锡知府受到恐吓,不得已第二天就把邹望给放了出来。商户们这才陆续营业。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……
邹望被放出来之后,在邹望的安排之下,在无锡城内,各个商家一听说是顾家的人买东西,不管是鱼肉蔬菜、针线布匹、笔墨纸砚,不管花多大的价钱都没人敢卖。
顾尚书又接到门卫的一封信来,“老爷,刚才有一封信扔到了咱们家的门口,看信封好像是给您的!”顾尚书接过信来一看,直吓得脸色苍白:“快,速速命衙役捕快来我这里保护我!”然而,知府拒绝保护顾尚书。而且当天的衙役轿夫听说是顾尚书要轿子,纷纷说病。“啊!”顾尚书呆若木鸡。然而,发生了更恐怖的事:
顾荣僖(即顾可学)有一枚非常喜欢的玉质图章,日夜系在腰间,从来不曾摘下。一日,他想要给无锡当地官员写信,取出图章,居然变成了一块瓦砾,他大惊之下,不敢告诉别人。第二天早晨起来,向腰间一摸,图章赫然又在了,取出一看,外面包了一张绵纸,上面写了"邹望封"三个字。顾荣僖大骇,惊呼说,"这样弄下去,我的脑袋可能丢掉了"。于是,马上与邹望讲和。
3、 邹望虽为巨富,生活奢侈,但也能乐于助人,有记载说邹望:“好施予,凡贫不能自振,相与谒告,无不得其欲而去”, 邹望对乡里乡亲还是不错的。对于贫困的乡人还是愿意帮上一把,有钱却不吝啬,该花钱的地方绝不抠门,这无疑让邹望在无锡这块地方获得了极好的声望。邹望能够斗倒顾尚书,乡里乡亲们可谓是劳苦功高。金钱的力量是必要条件之一,愿意善待小工商业者和普通百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4、无锡大富豪邹望的发达,反映了无锡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商业的盛况。无锡在上世纪初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之一,其前奏是无锡的米码头、布码头、丝码头、钱码头“四码头”的繁荣。大运河推动了无锡米码头的兴起。而随着无锡米市的形成与发展,北方地区,特别是苏北淮扬、高宝湖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,促使了无锡乡间棉纺织业的日益兴盛。所以,无锡尽管不种棉花,但四乡农村几乎家家有纺机,户户织棉布。明弘治年间(1488—1505年),无锡北门外莲蓉桥南,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。以无锡为中心,贸易于淮扬高宝等处,一建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。明朝天启年间(1621年—1627年),无锡形成了“布码头”。
5、但邹望家族后来却很快的衰败。
邹望有二个儿子,邹来鹤和邹来鹏。邹望死后,二个儿子为财产发生争执,解决不了,就打官司。但官司很“难”了结,连年诉讼,邹氏家族也因此分成两派,争执不休,致使百万家产“断送衙门”,邹氏家族从此没落。真令人唏嘘不已。后人有说,“留田留钱,不如留书明理。”也有人感叹地说“屈死不见官,冤死不告状。”此语还留作为某氏族的家训。
来源:无锡吴文化微信公众号